“数据是新生产资料,数据的高效处理决定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。当前中国人均算力处于全球中等水平,算力基础设施将成为新基建的核心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在4月22日举办的多样性算力产业峰会上讲道。
应对多样性算力创新挑战,呼唤产业链协同合作。如今,多样性算力发展面临三方面挑战。
一是标准体系不成熟。标准体系不成熟,影响产业规模发展。多样性算力技术栈缺乏协调,不同OS、固件、整机、芯片平台兼容性问题突出。多样性算力服务器管理面能力不齐,管理运运维复杂、安全风险大。
二是评测基准不完善。性能评测基准不完善,缺乏牵引产业进步的公正“标尺”。当前性能评测基准对多样性算力支持不友好。当前国际组织限制国内厂商参与基准制定存在“评分高,运行卡”基准无法准确体现负载实际效果问题。
三是生态发展薄弱。应用软件系统行业话配度平均40% ,需进一步攻坚生态薄弱环节。操作系统、数据库、中间件等重要基础软件面临停服、卡脖子等风险,需加速国产化优秀软件推广应用。软件适配和调优有一定成本,需加大推广和持续优化自动化工具,共享优秀实践。ISV多次适配成本高,需建立多样性算力软件适配标准及成果共享机制。
郑纬民还分享了多样性算力标准与产业推进2021年工作规划。计划在产业共识方面,形成1个多样性算力技术愿景白皮书,明确多样性算力产业发力方向,发出产业合作倡议。在技术引领方面,完成4项技术要求,NFV领域向ARM服务器迁移、兼容测试、性能测评,服务器管理面。在生态建设方面,实现1套ARM平台应用迁移、调优工具,1套测试验证规范,1套生态适配列表,1套联合实验室标准,1~2个示范点完成应用迁移和部署,形成迁移、测评验证和应用的样板。